抱歉,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

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(启用)JavaScript


了解详情 >

blaire

👩🏻‍💻ブレア🥣

介绍基于检索式机器人。检索式架构有预定好的语料答复库。

检索式模型的输入是上下文潜在的答复。模型输出对这些答复的打分,可以选择最高分的答案作为回复。

既然生成式的模型更弹性,也不需要预定义的语料,为何不选择它呢?

生成式模型的问题就是实际使用起来并不能好好工作,至少现在是。因为答复比较自由,容易犯语法错误和不相关、不合逻辑的答案,并且需要大量的数据且很难做优化。

大量的生产系统上还是采用 检索模型 或者 检索模型生成模型 结合的方式。

生成模型是研究的热门领域,但是我们还没到应用它的程度。如果你想要做一个聊天机器人,最好还是选用检索式模型

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 :

  1. 生成式模型 VS 检索匹配模型
  2. Chatterbot的进化: 深度学习提高智能度

模型构建 :

  1. 问题的分析与转化
  2. 数据集与样本构造方法
  3. 网络结构的构建
  4. 模型的评估
  5. 代码实现与解析

1. 聊天机器人

image

1.1 基于检索的 chatbot

  • 根据 input 和 context,结合知识库的算法得到合适回复
  • 从一个固定的数据集中找到合适的内容作为回复
  • 检索和匹配的方式有很多种
  • 数据和匹配方法对质量有很大影响

1.2 基于生成模型的chatbot

  • 典型的是 seq2seq 的方法
  • 生成的结果需要考虑通畅度和准确度

以前者为主(可控度高),后者为辅

2. 回顾 chatterbot

image

2.1 chatterbot 的问题

应答模式的匹配方式太粗暴

  • 编辑距离无法捕获深层语义信息
  • 核心词 + word2vec 无法捕获整句话语义
  • LSTM 等 RNN模型 能捕获序列信息

    用深度学习来提高匹配阶段准确率!!

心得 :

Open Domain 的 chatbot 很难做,话题太广,因为无法预知用户会问到什么问题.

你想吃什么 : 随便
你感觉怎么样 : 还好

没问题其实

所以针对一个 Closed Domain + 检索 + 知识库,还应该可以做一个可以用的机器人.

2.2 应该怎么做

匹配本身是一个模糊的场景

转成排序问题

排序问题怎么处理?

转成能输出概率的01分类问题

Q1 -> { R1: 0.8, R2: 0.1, R3: 0.05, R4: 0.2 }

Query <> Response

数据构建?

我们需要正样本(正确的回答) 和 负样本(不对的回答)

{ 正样本 : Q1-R1 1 }, { 负样本 : Q1-R3 0 }

Loss function?

回忆一下 logistic regression

心得 :

定义问题 和 解决问题 很重要

有一个问题,可以转换为 机器学习 或 深度学习 可以解决的问题,这非常重要。

3. 用深度学习来完成

image

不管网络结构如何,你抓住最好的 loss function

100 W 样本,50W+, 50W-, 这样的数据集

我们拿来做训练,这样的网络结构,不管如何搭建,都不要太担心,你就抓住 loss function,你的损失函数由 c 和 r 决定的。 c 和 r 是由于上面的结构产生的,所以我们就可以用 BPTT 做训练了.

Query 和 Respon 都是我们分词后用的 word embmming,灌入 RNN 中,我们把 LSTM 顺着捕捉下来,当做问题和回答,两个捕捉的信息来做匹配,我找了个参数 M,来做 c 和 r 的匹配。 M 是一定的,匹配程度和方式一致.

M 初始化的时候可以由 radom 是生成. M 之后是可以通过训练做更新的.

2016 Google Brain deep-learning-for-chatbots-2-retrieval-based-model-tensorflow, wildml blog

4. 数据 - Ubuntu 对话语料库

我们将使用Ubuntu对话数据集(论文来源 github地址)。这个数据集(Ubuntu Dialog Corpus, UDC)是目前最大的公开对话数据集之一,它是来自 Ubuntu 的 IRC网络 上的对话日志。这篇论文介绍了该数据集生成的具体细节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数据的格式。

训练数据有 100W 条实例,其中一半是正例(label为1),一半是负例(label为0,负例为随机生成)。每条实例包括一段上下文信息(context),即Query;和一段可能的回复内容,即Response;Label为1表示该Response确实是Query的回复,Label为0则表示不是。下面是数据示例:

数据集生成脚本已用NLTK做了一系列的语料处理包括(分词stemmedlemmatized)等文本预处理步骤;

  • 使用了NER技术,将文本中的实体,如 姓名、地点、组织、URL 等替换成特殊字符。
  • 这些预处理不是严格必要的,但是能改善一些系统的表现。
  • 语料的上下文平均有86个词语,答复平均有17个词语长。有人做了语料的统计分析:data analysis
  • 数据集也包括了 Test / Validation sets,但这两部分的数据和训练数据在格式上不太一样。
  • Test / Validation sets 中,对于每一条实例,有一个正例和九个负例数据(也称为干扰数据)。
  • 模型的目标在于给正例的得分尽可能的高,而给负例的得分尽可能的低。下面是数据示例:

4.1 Train sets

image

4.2 Test / Validation sets

  • 每个样本,有一个正例和九个负例数据 (也称为干扰数据)。
  • 建模的目标在于给正例的得分尽可能的高,而给负例的得分尽可能的低。(有点类似分类任务)
  • 语料做过分词、stemmed、lemmatized 等文本预处理。

NLTK stemmed

1
2
3
from nltk.stem.porter import PorterStemmer
p = PorterStemmer()
p.stem('wenting')

NLTK Lemma

1
2
3
4
from nltk.stem import WordNetLemmatizer
wordnet_lemmatizer = WordNetLemmatizer()
wordnet_lemmatizer.lemmatize(‘dogs’)
u’dog’
  • 用 NER(命名实体识别) 将文本中的 实体,如姓名、地点、组织、URL等 替换成特殊字符
image

5. 评估准则 BASELINE

Recall@K

  • 常见的 Kaggle 比赛评判准则
  • 经模型对候选的 response 排序后,前 k 个候选中 存在正例数据(正确的那个)的占比。
    让 K=10,这就得到一个 100% 的召回率,因最多就 10 个备选。如果 K=1,模型只一次机会选中正确答案。
  • K 值 越大,指标值越高,对模型性能的要求越松。

9个干扰项目怎么选出来

这个数据集里是随机的方法选择的。

但是现实世界里你可能数百万的可能答复,并且你并不知道答复是否合理正确。你没能力从数百万的可能的答复里去挑选一个得分最高的正确答复。成本太高了! google 的 smart reply 用分布式集群技术计算一系列的可能答复去挑选,.

可能你只有百来个备选答案,可以去评估每一个。

1
2
3
4
5
6
7
def evaluate_recall(y, y_test, k=1):
num_examples = float(len(y))
num_correct = 0
for predictions, label in zip(y, y_test):
if label in predictions[:k]:
num_correct += 1
return num_correct/num_examples

其中,y 是所预测的以降序排列的模型预测分值,y_test 是实际的 label 值。举个例子,假设 y 的值为 [0,3,1,2,5,6,4,7,8,9],这说明 第0号 的候选的预测分值最高、作为回复的可能性最高,而9号则最低。这里的 第0号 同时也是正确的那个,即正例数据,标号为 1-9 的为随机生成的负例数据。

5.1 基线模型:random guess

理论上,最base的随机模型(Random Predictor)的recall@1的值为10%,recall@2的值为20%.

相应的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# Random Predictor
def predict_random(context, utterances):
return np.random.choice(len(utterances), 10, replace=False) #np.random.choice(5, 3) array([0, 3, 4])
# 可以从一个 int数字 或 1维 array 里随机选取内容,并将选取结果放入 n维 array 中返回

# Evaluate Random predictor
y_random = [predict_random(test_df.Context[x], test_df.iloc[x,1:].values) for x in range(len(test_df))]
y_test = np.zeros(len(y_random))
for n in [1, 2, 5, 10]:
print("Recall @ ({}, 10): {:g}".format(n, evaluate_recall(y_random, y_test, n)))

实际的模型结果如下:

1
2
3
4
Recall @ (1, 10): 0.0937632
Recall @ (2, 10): 0.194503
Recall @ (5, 10): 0.49297
Recall @ (10, 10): 1

这与理论预期相符,但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。

5.2 基线模型:TF-IDF检索

另外一个 baseline 的模型为 tfidf predictor。直观上,两篇文档对应的 tfidf 向量 越接近,两篇文章的内容也越相似。同样的,对于一个 QR pair,它们语义上接近的词共现的越多,也将越可能是一个正确的 QR pair(这句话存疑,原因在于 Q R 之间也有可能不存在语义上的相似,一个Q对应的 R 是多样的。)。tfidf predictor 对应的代码如下(利用scikit-learn工具能够轻易实现):

tfidf表示词频(term frequency)和逆文档词频(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),它衡量了一个词在一篇文档中的重要程度(基于整个语料库)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class TFIDFPredictor: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vectorizer = TfidfVectorizer()

def train(self, data):
self.vectorizer.fit(np.append(data.Context.values,data.Utterance.values))

def predict(self, context, utterances):
# Convert context and utterances into tfidf vector
vector_context = self.vectorizer.transform([context])
vector_doc = self.vectorizer.transform(utterances)
# The dot product measures the similarity of the resulting vectors
result = np.dot(vector_doc, vector_context.T).todense()
result = np.asarray(result).flatten()
# Sort by top results and return the indices in descending order
return np.argsort(result, axis=0)[::-1]


# Evaluate TFIDF predictor
pred = TFIDFPredictor()
pred.train(train_df)
y = [pred.predict(test_df.Context[x], test_df.iloc[x,1:].values) for x in range(len(test_df))]
for n in [1, 2, 5, 10]:
print("Recall @ ({}, 10): {:g}".format(n, evaluate_recall(y, y_test, n)))

模型结果如下:

1
2
3
4
Recall @ (1, 10): 0.495032
Recall @ (2, 10): 0.596882
Recall @ (5, 10): 0.766121
Recall @ (10, 10): 1

显然这比 Random 的模型要好得多,但这还不够。之前的假设并不完美,首先 query 和 response 之间并不一定要是语义上的相近;其次 tfidf模型 忽略了词序这一重要的信息。使用 NN模型 我们能做得更好一些。

6. LSTM

建立的 NN模型 为两层 Encoder 的 LSTM模型(Dual Encoder LSTM Network),这种形式的网络被广泛应用 chatbot 中。

seq2seq模型 常用于机器翻译领域,并取得了较大的效果。使用 Dual LSTM模型 的原因在于这个模型被证明在这个数据集有较好的效果(详情见这里), 这可以作为我们后续模型效果的验证。

两层 Encoder 的 LSTM模型 的结构图如下(论文来源):

大致流程:

(1). Query 和 Response 都是经过分词的,分词后每个词 embedding 为向量形式。初始的词向量使用 GloVe / Word2vec,之后词向量随着模型的训练会进行 fine-tuned 。

(2). 分词且向量化的 Query 和 Response 经过相同的 RNN(word by word)。RNN 最终生成一个向量表示,捕捉了 Query 和 Response 之间的[语义联系](图中的ccrr);这个向量的维度是可以指定的,这里指定为 256维。

(3). 将 向量c 与一个 矩阵M 相乘,来预测一个可能的 回复rr’。如果 cc 为一个256维的向量,M维 256*256 的矩阵,两者相乘的结果为另一个256维的向量,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[一个生成式的回复向量]。矩阵M 是需要训练的参数。

(4). 通过点乘的方式来预测生成的 回复rr’ 和 候选的 回复rr 之间的相似程度,点乘结果越大表示候选回复作为回复的可信度越高;之后通过 sigmoid 函数归一化,转成概率形式。

(sigmoid作为压缩函数经常使用) 图中把第(3)步和第(4)步结合在一起了。

  • (5). 损失函数(loss function)。这里使用二元的交叉熵(binary cross-entropy)作为损失函数。我们已知实例的真实 label yy, 值为 0 或 1; 通过上面的第(4)步可以得到一个概率值 yy';因此,交叉熵损失值为 L = -y \* ln(y') - (1 - y) \* ln(1 - y')

    这个公式意义是直观的,即当 y=1y=1 时,L=ln(y)L = -ln(y'),期望 yy' 尽量接近 1 使得损失函数的值越小;反之亦然。

实现过程中使用了 numpy、pandas、TensorFlow 和 TF Learn 等工具。

6.1. 数据预处理

数据集的原始格式为csv格式,我们需要先将其转为 TensorFlow 专有的格式,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能够直接从输入文件中 load tensors,并让 TensorFlow 来处理洗牌(shuffling)、批量(batching) 和 队列化(queuing) 等操作。预处理中还包括创建一个字典库,将词进行标号,TFRecord 文件将直接存储这些词的标号。

每个实例包括如下几个字段:

  • Query:表示为一串词标号的序列,如 [231, 2190, 737, 0, 912];
  • Query 的长度;
  • Response:同样是一串词标号的序列;
  • Response 的长度;
  • Label;
  • Distractor_[N]:表示负例干扰数据,仅在验证集和测试集中有,N 的取值为 0-8;
  • Distractor_[N]的长度;

数据预处理的 Python脚本,生成了3个文件:train.tfrecords, validation.tfrecords 和 test.tfrecords。你可以尝试自己运行程序,或者直接下载和使用预处理后的数据。

6.2. 创建输入函数

为了使用 TensoFlow内置 的训练和评测模块,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输入函数:这个函数返回输入数据的 batch。

因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格式不同,我们需要创建不同的输入函数。

输入函数需要返回批量(batch)的特征和标签值(如果有的话)。类似于如下:

1
2
3
def input_fn():
# TODO Load and preprocess data here
return batched_features, labels

因为我们需要在模型训练和评测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输入函数,为了防止重复书写代码,我们创建一个包装器(wrapper),名称为create_input_fn,针对不同的mode使用相应的code,如下:

1
2
3
4
5
def create_input_fn(mode, input_files, batch_size, num_epochs=None):
def input_fn():
# TODO Load and preprocess data here
return batched_features, labels
return input_fn

完整的code见udc_inputs.py。整体上,这个函数做了如下的事情:

(1) 定义了示例文件中的 feature字段;
(2) 使用 tf.TFRecordReader 来读取 input_files 中的数据;
(3) 根据 feature字段 的定义对数据进行解析;
(4) 提取训练数据的标签 label;
(5) 产生批量化的训练数据 batch train_datasets;
(6) 返回批量的特征数据及对应标签 label;

6.3. 定义评测指标

之前已经提到用 recall@k 这个指标来评测模型,TensorFlow 中已经实现了许多标准指标(包括 recall@k)。为了使用这些指标,需要创建一个字典,key 为指标名称,value 为对应的计算函数。如下

1
2
3
4
5
6
7
8
def create_evaluation_metrics():
eval_metrics = {}
for k in [1, 2, 5, 10]:
eval_metrics["recall_at_%d" % k] = functools.partial(
tf.contrib.metrics.streaming_sparse_recall_at_k,
k=k
)
return eval_metrics

如上,我们使用了 functools.partial 函数,这个函数的输入参数有两个。不要被 streaming_sparse_recall_at_k 所困惑,其中的 streaming 的含义是表示指标的计算是增量式的。

训练和测试所使用的评测方式是不一样的,训练过程中我们对 每个case 可能作为正确回复的概率进行预测,而测试过程中我们对每组数据(包含10个case,其中1个是正确的,另外9个是生成的负例/噪音数据)中的case进行逐条概率预测,得到例如 [0.34, 0.11, 0.22, 0.45, 0.01, 0.02, 0.03, 0.08, 0.33, 0.11] 这样格式的输出,这些输出值的和并不要求为 1(因为是逐条预测的,有单独的预测概率值,在 0 到 1 之间); 而对于这组数据而言,因为数据 index=0 对应的为正确答案,这里 recall@1 为 0,因为 0.34 是其中第二大的值,所以 recall@2 是 1(表示这组数据中预测概率值在前二的中有一个是正确的)。

6.4. 训练程序样例

首先,给一个模型训练和测试的程序样例,这之后你可以参照程序中所用到的标准函数,来快速切换和使用其他的网络模型。假设我们有一个函数 model_fn,函数的输入参数有 batched featureslabelmode(train/evaluation),函数的输出为预测值。程序样例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estimator = tf.contrib.learn.Estimator(
model_fn=model_fn,
model_dir=MODEL_DIR,
config=tf.contrib.learn.RunConfig()
)

input_fn_train = udc_inputs.create_input_fn(
mode=tf.contrib.learn.ModeKeys.TRAIN,
input_files=[TRAIN_FILE],
batch_size=hparams.batch_size
)

input_fn_eval = udc_inputs.create_input_fn(
mode=tf.contrib.learn.ModeKeys.EVAL,
input_files=[VALIDATION_FILE],
batch_size=hparams.eval_batch_size,
num_epochs=1
)

eval_metrics = udc_metrics.create_evaluation_metrics()

# We need to subclass theis manually for now. The next TF version will
# have support ValidationMonitors with metrics built-in.
# It's already on the master branch.
class EvaluationMonitor(tf.contrib.learn.monitors.EveryN):
def every_n_step_end(self, step, outputs):
self._estimator.evaluate(
input_fn=input_fn_eval,
metrics=eval_metrics,
steps=None)

eval_monitor = EvaluationMonitor(every_n_steps=FLAGS.eval_every)

estimator.fit(input_fn=input_fn_train, steps=None, monitors=[eval_monitor])

这里创建了一个 model_fnestimator(评估函数);

两个输入函数,input_fn_traininput_fn_eval,以及计算评测指标的函数;

完整的code见udc_train.py

6.5. 创建模型

到目前为止,我们创建了模型的 输入、解析、评测和训练 的样例程序。现在我们来写 LSTM 的程序,create_model_fn函数 用以处理不同格式的训练和测试数据;它的输入参数为 model_impl,这个函数表示实际作出预测的模型,这里就是用的LSTM,当然你可以替换成任意的其他模型。程序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def dual_encoder_model(
hparams,
mode,
context,
context_len,
utterance,
utterance_len,
targets):

# Initialize embedidngs randomly or with pre-trained vectors if available
embeddings_W = get_embeddings(hparams)

# Embed the context and the utterance
context_embedded = tf.nn.embedding_lookup(
embeddings_W, context, name="embed_context")
utterance_embedded = tf.nn.embedding_lookup(
embeddings_W, utterance, name="embed_utterance")


# Build the RNN
with tf.variable_scope("rnn") as vs:
# We use an LSTM Cell
cell = tf.nn.rnn_cell.LSTMCell(
hparams.rnn_dim,
forget_bias=2.0,
use_peepholes=True,
state_is_tuple=True)

# Run the utterance and context through the RNN
rnn_outputs, rnn_states = tf.nn.dynamic_rnn(
cell,
tf.concat(0, [context_embedded, utterance_embedded]),
sequence_length=tf.concat(0, [context_len, utterance_len]),
dtype=tf.float32)
encoding_context, encoding_utterance = tf.split(0, 2, rnn_states.h)

with tf.variable_scope("prediction") as vs:
M = tf.get_variable("M",
shape=[hparams.rnn_dim, hparams.rnn_dim],
initializer=tf.truncated_normal_initializer())

# "Predict" a response: c * M
generated_response = tf.matmul(encoding_context, M)
generated_response = tf.expand_dims(generated_response, 2)
encoding_utterance = tf.expand_dims(encoding_utterance, 2)

# Dot product between generated response and actual response
# (c * M) * r
logits = tf.batch_matmul(generated_response, encoding_utterance, True)
logits = tf.squeeze(logits, [2])

# Apply sigmoid to convert logits to probabilities
probs = tf.sigmoid(logits)

# Calculate the binary cross-entropy loss
losses = tf.nn.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(logits, tf.to_float(targets))

# Mean loss across the batch of examples
mean_loss = tf.reduce_mean(losses, name="mean_loss")
return probs, mean_loss

完整的程序见 dual_encoder.py。基于这个,我们能够实例化 model函数 在我们之前定义的 udc_train.py,如下:

1
2
3
model_fn = udc_model.create_model_fn(
hparams=hparams,
model_impl=dual_encoder_model)

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运行 udc_train.py文件,来开始模型的训练和评测了,你可以设定–eval_every参数 来控制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评测频率。更多的命令行参数信息可见 tf.flags 和 hparams,你也可以运行 python udc_train.py --help 来查看。

运行程序的效果如下:

1
2
3
4
5
6
7
INFO:tensorflow:training step 20200, loss = 0.36895 (0.330 sec/batch).
INFO:tensorflow:Step 20201: mean_loss:0 = 0.385877
INFO:tensorflow:training step 20300, loss = 0.25251 (0.338 sec/batch).
INFO:tensorflow:Step 20301: mean_loss:0 = 0.405653
...
INFO:tensorflow:Results after 270 steps (0.248 sec/batch): recall_at_1 = 0.507581018519, recall_at_2 = 0.689699074074, recall_at_5 = 0.913020833333, recall_at_10 = 1.0, loss = 0.5383
...

6.6. 模型的评测

在训练完模型后,你可以将其应用在 测试集 上,使用:

1
python udc_test.py --model_dir=$MODEL_DIR_FROM_TRAINING   

例如:

1
python udc_test.py --model_dir=~/github/chatbot-retrieval/runs/1467389151

这将得到模型在 测试集 上的 recall@k 的结果,注意在使用 udc_test.py文件 时,需要使用与训练时相同的参数。

在训练模型的次数大约 2w 次时(在GPU上大约花费1小时),模型在测试集上得到如下的结果:

1
2
3
recall_at_1 = 0.507581018519
recall_at_2 = 0.689699074074
recall_at_5 = 0.913020833333

其中,recall@1的值与tfidf模型的差不多,但是recall@2和recall@5的值则比tfidf模型的结果好太多。原论文中的结果依次是0.55,0.72和0.92,可能通过模型调参或者预处理能够达到这个结果。

6.7. 使用模型进行预测

对于新的数据,你可以使用 udc_predict.py 来进行预测;例如:

1
python udc_predict.py --model_dir=./runs/1467576365/

结果如下:

1
2
3
Context: Example context
Response 1: 0.44806
Response 2: 0.481638

你可以从候选的回复中,选择预测分值最高的那个作为回复。

6.8. 总结

这篇博文中,我们实现了一个基于检索的 NN模型,它能够对候选的回复进行预测和打分,通过输出分值最高(或者满足一定阈值)的候选回复已完成聊天的过程。后续可以尝试其他更好的模型,或者通过调参来取得更好的实验结果。

Reference

Comments